科技中心/王文承報導


蘋果即將於美國總部舉辦2025年秋季發表會,台灣時間落在9月10日。本次焦點產品之一是全新機種iPhone 17 Air,主打極致輕薄設計,為近年來首次重大改款。不過,《彭博》知名科技記者馬克・古爾曼(Mark Gurman)卻指出,這款機型「並不適合大多數消費者購買」。
蘋果割韭菜?專家揭iPhone 17 Air致命缺點
iPhone 17 Air採用6.6吋螢幕設計,機身更薄更輕,但也因此在續航力與相機規格上做出犧牲,僅配備單鏡頭,電池表現也明顯不如其他機型。預計售價將介於iPhone 17和 iPhone 17 Pro之間,雖略便宜於Pro款,卻僅相差約新台幣六千元,整體性價比受質疑。
專家指出,多數消費者升級手機時,最重視的仍是「電池容量」與「相機性能」,而這正是Air版本的短板。相比之下,iPhone 17與17 Pro在性能、續航與鏡頭配置上更為全面,對多數用戶來說更具吸引力。
不過,這並非蘋果首次以輕薄設計試水溫。2008年蘋果推出初代MacBook Air,雖然初期因效能與續航不足受到批評,但隨後在2010年升級改款後大獲好評,成為筆電市場的經典之作。部分分析師認為,iPhone 17 Air有望重演這段歷史,隨技術成熟,未來有可能成為集輕薄與高效能於一身的代表性機型。
在AI方面,蘋果正積極發展自家搜尋產品「World Knowledge Answers」,希望能與 Perplexity和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抗衡。未來Siri將整合該技術,並計畫在明年3月iOS更新中推出,同時考慮引入Google Gemini或Anthropic Claude等外部大型語言模型,以強化語音助理的表現。
針對中國市場,蘋果則與 阿里巴巴、百度 合作,配合當地法規導入 AI 功能「Apple Intelligence」。儘管推進過程面臨監管限制與政治壓力,蘋果仍持續測試中,預計將於年底前隨iOS 26.1或26.2正式推出,以提升iPhone 17系列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