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著避險買盤賭一把?金價3,400關卡 突破就賺爛跌破就吃土

A-
A
A+

財經中心/師瑞德報導

國際金市上週震盪走高,現貨金價一度衝上每盎司3,408.06美元創近月新高,市場傳聞美國將對金條進口課徵關稅,避險買盤湧入推高金價,花旗上調未來三個月金價預測至3,500美元,看好挑戰歷史高點。(示意圖/PIXABAY)

▲國際金市上週震盪走高,現貨金價一度衝上每盎司3,408.06美元創近月新高,市場傳聞美國將對金條進口課徵關稅,避險買盤湧入推高金價,花旗上調未來三個月金價預測至3,500美元,看好挑戰歷史高點。(示意圖/PIXABAY)

最近你有沒有買黃金?上週(8月4日至8日)國際金市在多重不確定性因素推動下呈現震盪走高格局,紐約黃金現貨價格一度衝上每盎司3,408.06美元,創近月新高,週末則收在3,398.41美元,較前一週上漲35.90美元,漲幅達1.07%。分析人士指出,美國政治動態、聯準會(Fed)政策走向以及市場傳聞的金條關稅,成為推動金價的重要催化劑,而俄烏局勢變化則在週末對避險情緒形成反向壓力。

美國政治與政策動作牽動金市

上週初,美國總統川普意外開除勞工統計局局長,令市場質疑美國經濟數據的可信度;同時,美聯儲理事庫格勒宣布提前離職,川普迅速提名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Stephen Miran出任聯準會理事。市場解讀這可能增添對鮑威爾降息的壓力,使金價在週一上揚至3,385美元。

隔日,舊金山聯儲總裁戴莉表態降息時機已近,且降息幅度可能超過兩次,推動市場對全年寬鬆政策的預期升溫。加上川普放話將大幅提高印度關稅,地緣政治風險再度升高,而美國7月ISM服務業指數不及預期,更加劇了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,金價進一步觸及3,390美元。

俄烏局勢一度壓抑漲勢

上週三,市場對聯準會新任理事人選觀望情緒濃厚,同時,美國特使抵達莫斯科與俄方高層會晤,試圖在川普設定的期限前促成俄烏停火協議,避險需求暫時降溫,加上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反彈,黃金價格回落至3,357.99美元。

但到了上週四,聯準會多位官員釋放可能啟動降息的訊號,美元指數跌破98,而美國初領失業金人數飆至2021年底以來最高,顯示就業市場疲軟,進一步推動市場買盤。當天金價回升至3,401.92美元。

金條關稅傳聞引發波動

週五,一則關於美國可能對1公斤及100英兩的金條進口課徵關稅的傳聞,令市場神經緊繃。雖然生效日期、適用國家及避稅可能性等細節尚未確認,業內普遍憂慮此舉將干擾既有交易體系,避險買盤湧入,推動金價上探3,408.06美元。但隨後市場傳出美俄或將達成俄烏停火協議,避險情緒降溫,金價回吐部分漲幅,收在3,400美元附近整理。

國際機構看法分歧

花旗銀行(Citi)指出,下半年美國經濟與通膨疑慮持續、勞動市場疲軟,以及對聯準會與統計機構信任度下降,加上俄烏衝突升溫,將推動金價挑戰歷史新高。該行上調未來三個月金價預測至3,500美元,交易區間則升至3,300至3,600美元。

WisdomTree的展望則更為細緻,預計短線金價可能修正至3,040美元,但中長期在貿易不確定性、政府債務上升、政策透明度下降及地緣政治風險等五大總體因素支撐下,2026年第一季有望突破歷史高點,第二季進一步上探3,850美元,極端牛市甚至挑戰5,355美元。

央行與ETF資金動向提供支撐

世界黃金協會(WGC)統計顯示,6月全球央行淨購金22公噸,已連續三個月增加,但2025年上半年總購金量為123公噸,較去年同期減少7公噸,其中烏茲別克與哈薩克分別購入9公噸與7公噸,中國、捷克及土耳其各增持2公噸。

此外,黃金ETF資金流動持續向好。7月全球黃金ETF持倉增加至3,639公噸,創2022年8月以來新高,管理資產規模達3,860億美元。其中,北美流入14億美元,歐洲流入18億美元,亞洲流入0.93億美元,其餘地區則流入0.95億美元,反映出機構投資人持續配置黃金以對沖市場風險。

技術面與後市觀察

技術型態顯示,金價短中期均線持續上揚,短線支撐已上移至3,350美元,中期MACD黃金交叉且柱體轉正,顯示上漲動能正在累積。不過,3,400美元為關鍵整數壓力位,本週需觀察能否有效站穩,若美國最新通膨數據回落並強化降息預期,金價有望挑戰3,450美元。

反之,若白宮澄清金條關稅屬誤傳,或川普與普丁會晤後宣布俄烏停火,避險情緒恐進一步降溫,金價不排除回測3,300美元。當前主要支撐區分別在3,350、3,330與3,300美元,壓力區則落在3,430、3,450與3,485美元。

整體而言,國際金市正處於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高度交織的環境,短期波動料將加劇,而ETF資金流入與央行持續增持仍提供中長期支撐。市場普遍認為,若聯準會在未來數月轉向積極降息,金價突破歷史新高的機會將進一步提升。

三立新聞網提醒您:

內容僅供參考,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,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。
投資一定有風險,基金投資有賺有賠,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