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算力飆升能源告急!經濟部推千瓦級冷卻減碳 再省千億度電

A-
A
A+

財經中心/周宸妘、李宜樺報導

經濟部攜手工研院推動千瓦級冷卻技術,未來可望降低資料中心耗能50%,左起為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、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、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組長王欽宏。(圖/翻攝自XXX)

▲經濟部攜手工研院推動千瓦級冷卻技術,未來可望降低資料中心耗能50%,左起為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、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、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組長王欽宏。(圖/翻攝自XXX)

AI產業爆發式成長,資料中心用電與散熱問題日益嚴重,國際能源總署(IEA)預測,2026年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將超過1,000太瓦時,相當於日本全年用電需求。為因應高功耗AI伺服器的散熱瓶頸,經濟部攜手工研院,開發全球領先的「雙相浸沒式冷卻技術」,並成功於全球IC設計大廠AMD的場域驗證。該技術可大幅提升散熱效率50%,為台灣AI產業爭取國際競爭優勢。

過去伺服器散熱多採風冷或單相液冷,但面對AI高功率晶片,如AMD Instinct MI300系列,傳統散熱方式已無法應對。工研院研發的雙相浸沒式冷卻技術,透過液體汽化吸熱與冷凝散熱機制,有效突破單相液冷1,000W的限制,提供1,500W以上的散熱能力,確保高密度運算環境下的穩定性。AMD已率先導入該技術進行驗證,未來將應用於大型語言模型(LLM)訓練與AI運算,提升算力表現。

經濟部指出,若全球資料中心全面採用此技術,每年預估可節省1,000億度電,減少5,0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,相當於種植1.3億棵樹,節能效益為全球平均的三倍。此外,台灣也正建立完整的AI伺服器散熱供應鏈,包含其陽科技、一詮精密、廣運、復盛精密、訊凱國際、技嘉科技等,推動關鍵技術商業化應用,加速台灣AI產業升級。

全球AI伺服器競爭白熱化,散熱技術成為關鍵戰場。台灣成功開發千瓦級冷卻技術,不僅鞏固「主權AI」,也強化全球市場地位,未來將持續與國際大廠合作,推動AI產業高效能、低能耗發展。

 

延伸閱讀